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也正是从2000年开始,我国启动了垃圾分类试点。不过,在垃圾分类试点17年后,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广州市试行的“以回收利用带动垃圾分类”模式,鼓励环卫工人和企业参与垃圾源头分类,虽然好像与专家们强调“我的垃圾我负责”有点距离,但这种鼓励社会参与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作业捆绑”模式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
综合自:
2017-05-05《南方日报》
2017-04-20《北京晚报》
1 北京晚报:广州市探索“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作业捆绑”模式今年50岁的环卫工人袁身是广州市越秀区2000多名环卫工人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名积极的垃圾分类实践者。每天下午下班后,袁身都会在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白云路的回收站“加班”两小时。14日下午18时许,附近居民王阿姨拎着两袋生活垃圾来到这个垃圾分类投放点。袁身接过两袋垃圾,将袋中的几个玻璃瓶取出放入废玻璃回收桶,将回收废玻璃的钱交给了王阿姨,剩下的垃圾放入垃圾分类桶。袁身说,他以低于市场价4分钱/斤的价格收购居民送过来的废玻璃,存到一定数量再卖给企业,一边分拣可回收物,一边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事实上,包括废玻璃在内的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由于体量大、回收运输成本高,曾一度被第三方回收企业“抛弃”。
2014年,广州探索建立了社会资本参与机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力量进入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市场。2015年,广州出台了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试行办法,以废玻璃、木质废弃物、餐厨垃圾等低值可回收物为切入点,联合街道、环卫站设置回收点,直接与第三方回收企业对接。
企业收走废玻璃“变废为宝”,不仅为生态环境加了“分”,还为政府减了“负”。据广州市越秀区城管局分类办介绍,广州每年产生的废玻璃瓶约50万吨,这些废弃玻璃要占据20万立方米的填充空间。过去环卫部门将废玻璃运往填埋场,运费在160元/吨到200元/吨之间,还要付75元/吨的填埋垃圾生态补偿费以及90元/吨的垃圾处理费。如今将废玻璃直接运送至企业回收,为政府省了一大笔支出。
据统计,广州市仅越秀区14个街道就设置废玻璃回收站和废木材回收站共25个,每月大约回收利用废玻璃350吨、废木材550吨。广州市各区与企业对接回收处理废玻璃、废木材等低值可回收物,每月回收处理达2万多吨。自2014年以来,广州市垃圾回收利用率稳定在10%以上,有效减少了焚烧填埋处理的垃圾量。
袁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拿到3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自从有了“加班”,他每个月至少可以多拿1000元钱的“加班费”,日常的“二次分拣”也更有积极性了。在袁身“加班”的两个小时内,记者看到不断有居民到垃圾分类投放点丢垃圾。一位居民说,看到袁身对生活垃圾进行分拣时不怕脏不怕累,自己扔垃圾时混投的习惯也慢慢改变了。“举手之劳,方便你我,何乐而不为呢?”
2 南方日报评论:垃圾分类也要学会抓重点
虽然一再强调垃圾分类越是靠近前端越重要,但倘若在宣传教育引导无法立竿见影的情况下,能否探索更适合我国现实的模式?提及此次强制分类,有专家再次提出“罚款”建议,希望以此强化“我的垃圾我负责”意识。类似的措施在部分城市早就有过,但真正执行得了的处罚并不多。只要想象一下居民与执行监督者的数量对比,就不难理解这种模式的尴尬。
所以,在居民素质既定的前提下,罚款及其它强制措施虽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居民现实生活习惯的流程优化。比如,目前广州试行的以回收利用带动垃圾分类,鼓励环卫工人和企业参与垃圾源头分类,虽然好像与专家们强调“我的垃圾我负责”有点距离,但这种鼓励社会参与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作业捆绑”模式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