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小川率领的第一执法检查组,在莞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座谈会。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东莞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规划的做法,获得执法检查组人员肯定。
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甄瑞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景辉,副市长鲁修禄参加了座谈会。
东莞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规划
受全国人大委托,结合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跨区域重污染的“两河”(石马河、茅洲河)污染整治的检查,省人大常委会第一执法检查组连日来分赴惠州、深圳、东莞等地,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活动。
昨日座谈会上,深圳、东莞、惠州分别汇报贯彻实施水污染防治法及推进“两河”污染整治情况。其中,东莞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规划的做法,获得了执法检查组人员的肯定。据了解,东莞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成原来的5年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并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规划。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难度大的治理工作,由镇街先拿出方案,市里牵头解决投资问题。
目前,我市水环境治理呈现稳步改善态势。全市两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东江南支流和中堂水道)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为100%。此外,水污染治理的成效还体现在主要江河水质得到改善、主要水污染物有效减排。
要提升创新治理手段与技术
通过实地走访和听取汇报后,陈小川认为,各级人大、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有计划、有措施、有经费保障。她坦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
虽然水污染防治工作在稳定推进,但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陈小川说,目前各地在加大治理力度,但跨界河流的联动机制有待加强、发展推动不均衡、支次管网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她寄语各地要加快推进重污染企业的搬转停,并把河道综合治理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对于下一步的水污染防治工作,陈小川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措施,健全机制;要上下联动、互相配合,重点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负责任,敢于担当,积极协调;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有力、有效推动水污染防治进度;各地要提升创新治理的手段与技术、方式方法,确保按期完成整治任务。
“对于茅洲河的治理,我们不能丝毫放松。”陈小川要求有关部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整治效果进一步的实现。
相关新闻
省人大农村委赴莞开展村居供水一体化调研
东莞日供水能力750万立方米
昨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村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山地率队来莞,开展村居供水一体化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景辉陪同调研。据了解,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委托华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三方机构开展村居供水一体化问题的调研论证。
调研组在市第六水厂召开座谈会,听取我市村居供水一体化工作汇报,并向相关镇街水务部门负责人了解自来水进村等情况。记者获悉,我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面推进一体化供水工作,逐步实现了从水量保证向安全优质转变、从多元化向集约化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的发展格局,供水事业的发展凸显了起步早、发展快、覆盖广、规模大、保障高、水质优、惠民生等特点。
当前,全市供水企业84家,水厂104座,隶属于市、镇、村三级管理体制,总供水能力750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量约为440万立方米/日,2014年供水总量15.89亿立方米,水质稳定达标。为提高供水水源应急保障能力和解决区域性供水紧张问题,我市实施江库联网工程建设,投资23.1亿元的一期工程于今年4月竣工通水。
今后,东莞将继续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完善供水标准化及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现供水工作的“同城、同价、同水、同质”工作目标。
听取汇报后,调研组对我市村居供水一体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还实地参观了市第六水厂中试基地,并前往石龙西湖水厂参观了解制水生产工艺流程等。(记者潘少婷)
数说东莞“两河”整治
58.5万吨/日
石马河流域已建成12家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近180公里,总处理能力达58.5万吨/日,正改、扩建5家,预计2016年底前建成运行,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同时,累计投入3.1亿元,建成截污支次管网110公里。
32.3公里
茅洲河流域已建成1家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32.3公里,处理能力达15万吨/日,正新建1家,力争在2015年底前完成28.03公里支次管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