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引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润泽黔中”,这个宏伟的构想,在贵州水利人的脑海中生根萌芽,但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这个构想一直没有实现。进入21世纪后,贵州水利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从可研到立项,从勘测设计到立项审批,2009年11月,几代人的期盼和夙愿得以实现,贵州省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破土动工,经过5年多的建设,一期工程即将下闸蓄水。在未来,贵阳市民使用的自来水,除了来自“四大水缸”外,还有可能来自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近日,贵州省水利厅请来三位老专家为大家讲述,50多年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源于一个构想的黔中水利枢纽
今年87岁的王治平精神矍铄,对于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得知有记者采访后,为了确定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规划发展的各个时间节点,王治平多次跑到贵州省档案馆查阅资料。王治平是贵州省水利厅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53年从四川省水利局调入贵州省水利局,1989年从贵州省水利厅退休。
据王治平介绍,贵州省黔中地区以贵阳、安顺为中心,包括贵阳市区、安顺市区和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安顺市的普定县、镇宁县、关岭县、西秀区、平坝县,黔南州的长顺县等,国土面积1.2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2%,是贵州省城市最密集、交通最发达、工业基础最好、人口最集中、耕地资源集中成片的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因地处苗岭宽缓山脊、两江分水岭河源地带、岩溶发育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山高谷深水源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非常紧缺,干旱频繁。
为了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1953—1957年,贵州省水利局组织人员到乌江三岔河流域进行勘察规划,搞一个长堤坝灌溉工程,将这些地区的中小型水库连接成一片,捆绑形成一个大型工程。1959年12月,贵州省水利局形成一个规划报告后,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1960年1月,上级部门批复,同意将黔中灌溉工程列入当年的基础项目;同年2月,国家计委同意批复。“其实,当时的勘察规划主要是为了解决安顺市、镇宁县、普定县一带10万亩农田的灌溉。”王治平说,“没有想到在后来的规划中,水还可以到贵阳来。”
“报告得到了上级部门同意,但批复文件却提到‘经费自行安排’。”王治平说,“当时中央没钱,贵州又处于困难时期,连吃饭都成问题,哪有钱去搞工程。”在之后的几年,项目就一直拖了下来。改革开放后,贵州省水利局再次提出修建黔中灌溉工程,但没有得到上级部门批准,要求先分散解决中小型水库,以解燃眉之急。
但还没等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从梦想变为现实,1989年,王治平退休了。如今,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即将下闸蓄水,王治平十分高兴,“当年经济困难,这个工程没有开建,但是贵州水利人一直没有放弃。现在,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圆了老一代水利人的梦想。”
抓住机遇黔中水利50年圆梦
贵州水利人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他们在等待中抓住了机遇。
“2000年1月,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在筹备十一五规划时,将水利问题提到了较高的位置。”贵州水利厅原厅长朱开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朱开茗今年68岁,1998年至2009年,任贵州省水利厅副厅长、厅长。
“既然国家重视水利工程,贵州省水利厅就得拿出一个像样的规划报告。这时,老水利人提到了‘黔中灌溉工程’这个项目。”朱开茗说,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型工程,特地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对项目进行论证。2002年3月,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规划报告》,工程拟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包括水源工程、灌区及贵阳供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包括灌区二期、贵阳供水二期、安顺供水工程。
“这个规划报告一出来,就变了一个样,从一个单纯的农业灌溉工程,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水利枢纽工程。”朱开茗说,这是贵州省有史以来的最大水利工程。报告批复后,2003年9月,贵州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从可研到立项,从勘测设计到立项审批等一共历时9年。“2003年至2009年,就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这是一个必要的准备工作。”朱开茗说。
在这期间,贵州省水利厅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提出了一个符合贵州省情的主要矛盾——工程型缺水。“贵州省处于云贵高原的斜坡上,属于卡斯特地貌,尽管降雨多,但存不住水,更没有一个像样的大型水库储存水资源。”朱开茗说,因此在黔中地区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009年11月,几代人的期盼和夙愿得以实现,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
“工程得以破土动工,但要从众多的规划报告脱颖而出,就要有创新的东西,这样才能得到认可。”朱开茗说,当时主要在两件大事上做文章:其一,提出人与水和谐相处的观点,规划到专题研究,保护生态环境要达到国家未来的要求;其二,提出以电养水,以水养水的观点。
据朱开茗介绍,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位于黔中地区各市州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要求确保乌江上游三岔河的水质达标,将上游的洗煤厂、铅锌矿等厂矿全部关闭;各市州党委、政府还定期监督执法,以确保三岔河的水质达标。这个举措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认为观念超前。在工程建设时,不能光伸手向国家要补贴,工程应该发挥更好的经济作用,由此,贵州水利厅提出了以电养水,以水养水的观点。经规划设计,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大坝的边上同时修建一个发电站,用发电赚的钱来补贴工程,以减少投资;在以水养水中,尽量不浪费水资源,将水调入红枫湖。
“我们还提前算好了未来的水价,以后贵阳市缺多少水,沿途用水单位缺多少水,都一一做了预测。”朱开茗说,这既保证了工程建设的健康运行,也能搞其他服务,比如在上游水源点建设风景区,沿途种植有价值的树木、中药材等。“两个观点的提出,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的认可,认为贵州水利人在动脑筋,基础工作扎实。从而在当年众多的规划报告中脱颖而出。”朱开茗说。
另外,在这期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了水利部、中国工程院、长江流域委员会、珠江流域委员会、中国国际咨询公司及各级技术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次派专家参与到现场考察、调研、论证,比如大坝的选址、地质问题、水资源问题、水文环境、生态环境等问题,均设计专题进行论证。